天博官方网站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长三角是区域发展共同体 各地区要算整体账、长远账
日前,习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对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带来的合作障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是一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任务,是实现长三角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手棋。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在于行政区之间要合作、关系要协调。但相关经验表明,跨行政区合作和管理可能因地方财力有限或行政不对等而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也可能因市场化机制和科学化路径不足而导致交易成本较高。
新形势下,有必要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完善跨区域责权利分担清晰、协同管理协调的制度,探索政府、市场、公众等多主体共治机制,以战略思想、系统思维、平等思路、科学思考,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
近年来,国家战略强化顶层谋划,多层级合作共识不断凝聚,三省一市积极推进合作计划和事项。下一步,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要充分认识长三角是区域发展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考虑自己事情的同时也要考虑周边关系及其影响。
各地区要算整体账、算长远账,基于“区域利益最大化引领各地利益最优化”,兼顾国家、城市群及都市圈乃至地方发展多层面需求和各方诉求,选择和确定区域合作项目并相应列入各级规划,作为跨区域合作的方向指引和重要内容。
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需要积极运用规划引导和宏观调控的政府力量,率先推进符合国家和区域整体利益、各方需求大、现实收益高的合作事项,将市场化运作机制贯穿全过程,保障公平公正和资源高效配置。
从合作事项来看,环境合作是外部性明显的公共事务,公共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合作领域,推动主体一般是各级政府,公众参与也能发挥较大作用;产业合作的市场指向明显,一般由市场主体主导更容易成功,政府在其间应发挥好协调、“破壁垒”和监管等作用;科技创新合作介于两者之间,基础研究合作大多由政府部门及高校科研机构推动,技术研发应用则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
但无论何种方式,均应坚持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健全多主体参与、市场化协商合作机制,在立项、投资、运营等环节按照企业化和市场化方式积极加以推进。
此外,还应对跨行政区合作事项分级分类管理,明确不同层级政府在跨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责任边界,合理确定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事权等,并根据项目的性质理顺政府与市场职责、关系。
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科层制行政级别及经济水平差异带来的地方合作话语权不对等。新形势下,有必要跳出行政对等思维局限,建立合作各方作为事件主体的对等关系,推动城市群、都市圈毗邻地区以及大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常态化府际沟通协商平台与互动调整机制。
要发挥首位城市的主动性和引领作用,赋予其在合作项目策划实施过程中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准公益的基本公共产品,如跨界公路、内河航道等,建议通过区域合作荣誉奖励基金等机制,鼓励相关方面积极牵头开展跨区域公共产品合作供给。对于可经营性强、具有赢利能力的高等级公共产品,如产业园区、轨道交通等,合作各方可共同投资设立运营公司,前期鼓励优势方多投入并让渡部分收益给弱势方,后期再逐步提高收益比例。
此外,还可鼓励优势方投资平台公司从“本地融资”向“跨区域投资”转型,引导优势方社会投资主体以独资、联合投资、参股、控股的方式进行区域性投资。
四是优化跨区域合作常设性机构职责,不越位,不缺位,强化协调性职能和专业化运作。
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跨区域合作常设性机构专业、科学、公正和沟通的能力,使其承担跨区域事务谋划规划和评估协商,协调推进沟通合作与落地实施工作。
行政协调类型的跨区综合机构应重点处理好与相关行政区的责权利分担。为此,可让相关机构在跨区战略规划审议、合作项目申报、下拨资金使用等方面享有参与决策的权限。同时,增强相关机构的科学咨询能力,加强跨区域合作重大问题的统筹谋划,为主动合作、精准治理、有效接轨提供智力支持。
由上级政府授权的专项功能区域性公共机构,如具有明显公益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跨区域环境监管机构等,其工作人员由合作方政府分别委派,共同执行相关保护监管任务天博官方网站。同时,鼓励跨区机构与地方政府联合设立区域发展投资专项资金(结构基金),用于重大跨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管理成本的区域间转移支付。
此外,建议探索成立围绕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独立运营的市场化常设机构。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且值得借鉴的是纽约与新泽西港口事务管理局模式,这一机构主要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以财务独立性保证其在项目选择和投资等方面的决策独立性。
面对洪水、地质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等挑战,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区域自主响应能力,不断提升韧性管理水平。比如,依托应急平台及一体化合作机制做好救灾物资、人力财力等信息互通共享,构建跨区域防灾、减灾、救灾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可重点考虑在边界地区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与中转基地,实现应急服务及设施布局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