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78853383

天博【官网 | TB】体育首选平台,安全注册,畅享公平竞猜与热门综合赛事。天博提供足球、篮球等精彩活动与丰厚奖励,下载官方APP,一触即达。最新地址,您值得信赖的官方网站。

联系天博

手机:13178853383
电话:13178853383
地址:广东深圳中康路8号
邮箱:www.zlsmc.com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简史天博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1-14 04:14:52点击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研究生院),其前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由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先生任首任院长。

  1982年,为了便于对外开展学术交流,经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同时使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两个名称,挂两块牌子。1996年9月,为区别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改名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2000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成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任院长;高文任常务副院长、法定代表人;邓勇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研究生院以“三统一、四结合”,即“统一招生、育管理和统一学位授予”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体制、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为办学方针,是一所专门从事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型现代化研究型高等院校。它以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的100余家研究生培养单位(所、院、中心、园、台、站)为主体,以北京集中教学园区为枢纽,以分布在上海、成都、武汉、广州、兰州5个研究生教育基地为延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研究生教育网络。

  北京集中教学园区和各研究生教育基地是研究生院集中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学术交流、公共管理以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遍布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单元和培养实体。研究生院形成了“两段式”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入学后,先在北京集中教学园区和各研究生教育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的集中学习;随后进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跟随导师在科研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

  研究生院学位授予涉及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共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13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31个,并拥有工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覆盖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主要学科专业领域,在理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以及工学的力学、材料、能源、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目前,研究生院在保持与发展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正在不断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

  研究生院拥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国际影响大、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300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000余位博士生导师和4500余位教授与研究员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设有3个国家实验室、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0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2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处于国际学术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和良好的科研条件。

  至2007年底,研究生院在学研究生已达3.4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占51%。研究生院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有60余名港澳台研究生、70余名来自美、德、荷、韩等国的外国留学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数百名来自海外的高级进修生在学。

  研究生院以自由、开放、合作的姿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东京大学、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多家世界著名教育、科研机构及跨国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三十年来,中国科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有我国第一位理学博士(马中骐,高等物理研究所)、第一位工学博士(冯玉琳,计算技术研究所)、第一位女博士(徐功巧,生物物理研究所),已经有30余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更多人成长为科学、教育、工程、技术、经济等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从1999年到2007年全国共评选884篇,研究生院46个培养单位共有140篇博士论文获奖,占总数的15.6%,而研究生院在学博士生总数约占全国的9.2%。[1]

  研究生院现任院长由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王恩哥兼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邓勇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法人代表。

  研究生院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创探索时期(1951年-1976年)、恢复发展时期(1977年-2000年)和创新跨越时期(2001年-至今)

  1951年至1976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高端人才奇缺。为此,国家把培养研究生的重任交给了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这期间,中国科学院正式开始招收研究生。1955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中国科学院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筹办研究生院,承担京区各所研究生的哲学、外语和其它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以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后因“文革”而中断。

  1951年6月7日,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员会,由当时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以及人事部丁华局长任副主任委员和各大学代表13人为委员。招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所属高校53名著名科学家、教授组成的15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测量机械、航空、电机、土木建筑、化工、采矿冶金、农科、文史、心理、政法、财经)各科审查小组构成,负责审查录取招收工作。

  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正式开始统一招收研究生。文件规定,中国科学院为培养科研人才招收研究实习员,教育部为培养高校师资招收研究生。

  计划招收500名研究生,实际招收27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95名,占总人数的34.4%,这开创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科学人才的培养是决定科学发展的主要环节。新中国科学基础薄弱,为了有效地促进科学研究力量的成长,需要采取正规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合格的科学研究人才。1954年6月12日,中科院院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成立研究生条例起草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任主席。7月29日,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呈报国务院。1955年8月,国务院通过了《条例》,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命令公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培养条例。

  伴随《条例》的实施,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吴有训为主任的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并于1955年9月15日开始招生报名。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以及院内各所的条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个专业,共50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本门学科方面的坚实的基础,有关国家建设的实际知识,能独立地进行专业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

  1955年至1965年的十年间,中国科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11.2%。1965年,中国科学院已有招生单位81个,占当时全国招生单位总数的34.6%,在学研究生人数943名,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20.7%。

  1966年至1976年,受“文革”影响,全国的教育事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培养研究生的制度也完全停滞,在此阶段中国科学院主要是对1965年以前入学的研究生进行毕业分配工作。

  196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主任赵九章先生给中科院领导写信建议开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中国科学院培养研究生。信中写道:“我院办有科技大学,将来亦必逐渐加重研究生的培养,在我院开办研究生院之前,是否可以考虑我院及科大的具体情况,逐渐采取一些措施,为我院开办研究生院做好准备。”他还在信中就研究生入学试题、研究生课程讲授、研究生毕业考试及论文答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吴有训、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郁文等就此信作了批示,表示要考虑赵九章先生提出的建议。

  1963年5月,赵九章再次致信张劲夫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武汝扬副校长,提出可以先办研究生班,后建研究生院的建议。张劲夫副院长再次批示并请科大提出创办意见。1964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召开第20次党委常委会议,决定开展研究生院筹备工作。1964年夏,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分部(中关村)开始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承担京区各所研究生的哲学、外语和其它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以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1965年,首届研究生4个班100余名研究生在学。研究生院的试办工作后因“文革”而中断。

  1977年至2000年,正值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坚持中国科学院制定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及京区各所基础课教学方面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7年9月5日,针对当时我国科技队伍“青黄不接”的严重现象,中国科学院向党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其中一个重要建议是提出在北京创办研究生院。该报告得到、等的批准。在此基础上于197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又向党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关于恢复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在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报告中,对研究生的招生条件、录取方法、生活待遇、培养目标、学制及分配等,均作了明确规定。同年11月3日,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了《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自此,我国中断了12年的研究生制度开始恢复。

  1978年3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研究生院的前身——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正式成立,院址设在原北京林学院,国务院任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院士任首届院长,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学、无线电技术、计算机工程、空间技术环境科学以及科学组织管理等专业。研究生院成立之初便将职能定位于与京区各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所学校,其主要任务是承担京区各所研究生的基础课教学。[2]研究生院的成立,成为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年报考者超过万人,经严格选拔,录取了883名研究生。

  1981年,研究生院迁至北京玉泉路。1982年,为了便于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研究生院可以同时使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两个名称,挂两个牌子。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本部建立研究生院。1996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按照一校两院的建制(合肥及北京)正式建院的申请。[3]1996年9月,为与在合肥建立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区分,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之后加上“(北京)”,即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978年,研究生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无线电电子学、计算机、自然辩证法、外语等9个教研室,负责部分培养单位研究生公共课和基础课的组织教学工作。

  1979年6月,研究生院成立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无线电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教学部等6个教学部。教学部主任由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及各研究所所长担任,其中由吴文俊、朱洪元、柳大纲、贝时璋、马大猷等分别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无线电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教学部主任。同时,由研究生院教师组成了相应学科的教研室。

  1981年9月,成立了学位、职称评定委员会,由钱志道任主任委员。1984年3月,成立学术委员会,马大猷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塘、汤拒非任副主任,委员由朱洪元、吴文俊、张致一、叶笃正、谈镐生、陈述、蒋丽金、许孔时、胡启恒、范岱年、马大猷、万哲先、曾肯成等27人组成。

  随着研究生院师资力量的发展,1984年10月,研究生院院务会议决定,逐步由研究生院教师组成的各教研室,过渡并取代由中科院科学家所组成的各教学部,这一过渡于1987年完成。

  为加强对研究生的实验训练,从建院至2000年,研究生院相继成立了无线电实验室、认知科学开放实验室、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北京医院脑认知成像研究中心、中国语文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青年物理学创新实验室等实验室及研究中心,以上实验室及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研究生的实验训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979年8月和1980年1月,严济慈院长主持召开的两次教学部主任会议,讨论和决定了如下招生及培养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研究生培养和设硕士、博士学位的问题。决定设立硕士、博士两级学位。硕士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博士要求必须从严,要保证博士具有国际水平。

  第二,关于导师遴选及培养研究生。决定从严遴选导师,尤其是开始阶段,不仅要看职称,而且要看本人是否在一线做工作,看所在的研究室的条件和工作是否活跃。导师一般带2-5名研究生为宜,要注重研究生在理论基础方面的学习,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第三,关于研究生院统一招生问题。认为应该统一招生,按学科统一出题,统一考试、录取。决定对数、理、化三门基础课,按照不同学科的要求,分别出三类试题,即:基础类型、专业基础类型和导师根据本门学科要求选择统考的一至两门试题。

  第四,关于学校的定位问题。认为中科院应集中力量,创造条件办好研究生院,要逐步办成一个正规的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高等学校。

  这两次会议上的决定对今后研究生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截至2000年7月,研究生院共招收和培养研究生4565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0198名,博士研究生15455名。

  第一次是在80年代中期。为建立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以二级学科为基准将课程加以调整和规范;课程开设要体现“重基础、重前沿”的特色;普遍开设学术渐进课;结合国情与自然科学办好德育课程;定期对课程进行质量跟踪调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次是从1993年开始,为适应学科的新发展以及中国科学院改革的新形势对课程进行结构性调整。内容包括:对原有课程的调整和提高;增设部分博士课程,设立适应于硕博连读的课程体系;增设经济、管理和人文课程。

  第三次是从1997年开始,为进一步拓宽课程涵盖面,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压缩,使之精锐化,以适应改革新时期的实际需要,同时发扬科教结合的办院传统,相对稳定地聘请一大批优秀科研工作者作为兼职教师。

  根据上述原则,截至2000年,研究生院共承担近100个所的基础课教学任务,共开设近千门课程,在此期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天博官方网站,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1987年至1997年,获奖教材共有18部。其中,1987年、1995年童秉纲院士等所著的《理论力学》、《气体动力学》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和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89年李佩、于振中教授编写的《高级英语教程》,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图书奖;1992年傅祖芸教授所著的《信息论基础》,获得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4年陈述彭、赵英时教授所著的《遥感地学分析》,获得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一等奖;1997年陈希孺院士所著的《数理统计引论》获得中科院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外语教学部所创建的“探索、改革与实践—研究生学位英语教学成功之路” ,获得中科院教学成果一等奖;1987年陆钟万所著的《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获得中科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1978年,研究生院的教师队伍是由中国科技大学和从外单位调入的专职教师88名,外籍外语教师12名,外聘兼职教师150名,共计250名教师组成。他们承担着一年级研究生的政治、外语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1979年8月11日,中科院下发《关于各类业务人员定职升职工作的意见》,研究生院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参照中科院恢复提升科研人员的通知精神,作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最终评审出教授3名;副教授17名;讲师56名;工程师8名;馆员8名;会计师1名;技师7名;助教22名;助编4名;技术员2名;图书管理员2名;助理会计师5名;会计员2名。

  至1998年,研究生院共有专职教师200余名,其中教授66名,副教授68名,(包括2名院士,33名博士生导师)。聘任兼职教授113名,兼职任课教师1279名。

  研究生院创办伊始就以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为宗旨,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1979年4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应邀来研究生院访问讲学,由此,研究生院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此后20年间聘请杨振宁、李远哲、陈省身、吴健雄等百余位著名外籍专家为研究生讲授前沿与交叉学科课程。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院建院至2001年以前,在派出人员中,参加国际会议、考察、短期访问者共约220多人次;出国进修、合作研究、攻读学位半年以上的共约160余人次。分布在美国、英国、瑞士等30个国家和地区。外国学者来访人员共约600余人次。分别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比利时等25个国家和地区;在研究生院工作过的外国文教专家(语言专家)计166人次,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

  中国-美国联合招收赴美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1979年5月,李政道教授在研究生院讲学时,通过考试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亲自录取了5名研究生。同年9月30日他致信,提出可以同样的方法选送研究生去美国学习。于10月20日批复同意该做法。

  1980年5月13日,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推荐学生参加赴美物理研究生的通知》,招考中国物理学研究生赴美国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即中国-美国联合招收赴美物理研究生(CUSPEA)。当年,美国有61所大学参加CUSPEA,1981年扩大到64所。该项目执行到1988年结束,共招收918名物理研究生赴美深造。该办法还被推广到数学、化学和生物化学学科。研究生院是该项目的发源地和主要执行单位。

  建立英语培训中心。1980年3月26日,研究生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签定协议,决定在北京合作举办英语培训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为中科院派赴美国或其他英语国家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或研究生进行英语培训。计划每年培训200人左右。

  创办英语应用语言学科。1978年,针对研究生院外语系教师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外语系主任李佩教授创办了英语应用语言学科,招收研究生,为研究生院培养英语师资力量。

  新的世纪,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教育事业步入创新跨越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更名后的研究生院,按照“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遵循“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以“服务全局、服务创新、服务研究所”为出发点,坚持“规模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有机统一”的工作思路,在改革创新、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建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品牌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1998年,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体系试点率先启动。总结过去近50年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中国科学院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在领导体制、培养模式、环境条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以单个研究所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距离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知识创新工程对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

  199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冬季党组扩大会议后,中国科学院院长、副院长正式提出了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建议,并由时任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余翔林负责实施,组织起草报告,并提出“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

  2000年6月,中国科学院在上海专门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阐述了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创办新研究生院的共识,决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整合全院的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之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筹建工作小组,由余翔林任组长、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副局级巡视员吕晓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高文、团中央学校部部长邓勇任副组长。

  2000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副总理报送了《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9月26日副总理在报告上批示:“似可予以支持,请至立同志予以酌处。”

  同年 10月13 日和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又分别向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上报和报送了《关于上报教育部“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请示》和《关于上报教育部“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请示”的补充说明》。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同意调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权管理体制及更名的批复》,正式批复中国科学院,同意将其所属“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将中国科学院现有五个学部和各研究所的学位授予权及所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部归入研究生院。

  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了新更名组建的研究生院坚持“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碑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隆重举行。

  2006年7月,研究生院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来自全院100余家培养单位主管研究生教育的所领导、教育干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院士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全院要进一步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牢固确立培养爱国奉献的高级创新人才的理念;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创新中科院的人才培养制度。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院士做了题为《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报告,总结了五年来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成就、指出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工作重点,对今后几年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7年9月,研究生院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会上,做了题为《改革创新,和谐奋进,开创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要加快更新观念、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邓勇作工作报告,进一步阐述了研究生院推进的几项教育改革创新举措的目的、意义以及实施情况。此次会议使“共有、共治、共享”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观念进一步得到各培养单位的认同,进一步深化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促进了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

  自2001年开始,研究生院抓住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改革招生制度,统一招生逐步实现,规模质量同步增长。2001年至2007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年增20%左右的幅度连续大幅增长,至2007年底,在读研究生达到3.4万,其中博士生占51%。1999年至2007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研究生院46个培养单位共有140篇博士论文获奖,占全国入选博士论文总数(884篇)的15.8%。

  2001年至2008年,研究生院整合、吸纳院内外资源,重组了基层教学组织,重新组建了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学院、计算与通讯工程学院、外语系、工程教育学院等12个直属院系,聘请了郭雷、陈佳洱、朱道本、成思危、徐冠华、陈竺、栾恩杰、秦大河、郑必坚、等院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出任院长。

  同时,建立了以研究生院协调为主导,各培养单位紧密配合、具体实施的学生工作体系,协调部署全局性的学生工作。在集中教学园区,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积极为学生服务。

  2004年,为将研究生的基础课学习阶段与学位论文研究阶段更有效地衔接,顺利实现从课程学习向科学研究的过渡,研究生院将学期2改3,即由秋、春两个学期改为秋、春、夏三个学期。秋季和春季学期主要以讲授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夏季学期为期5周,开设以前沿系列讲座为主体,交叉学科课程和学科综合课程为重点,其他高级强化课程和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

  2007年上半年,经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批准,研究生院推出了旨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促进培养质量的教育创新四项改革措施:①跨学科专业选择计划(Top-100),即对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突破学科专业限制,实施跨学科专业选择;②跨学科专业课程兼修计划(Program-10),即对学有余力的优良学生,在主修并完成本学科专业及学位课程学习的同时,增加跨学科专业知识;③通识案例必修课程(Cover-All),即对参加集中教学的研究生增加综合常识案例教育,将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财务规则、学术道德、组织行为、沟通艺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常识作为基本教学内容;④相对标准考核规则(Pass-90%),即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淘汰分流机制,在文献阅读、开题报告、资格考核、论文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中,由各研究所自主选择至少一个环节,组织统一考核。2007年和2008年分别有21名和22名研究生参加试点。

  至2007年底,研究生院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分布在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六个学科门类;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3个,分布在哲学、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七个学科门类;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1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文学、理、工、农、医、管理等十个学科门类,覆盖了47个一级学科。2001年到2007年,共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39473人,其中博士学位16411人,硕士学位13062人。博士学位授予从1189人增长到4034人,硕士学位授予从901人增长到3186人。

  研究生院集中教学园区已经形成了由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到2008年,集中教学园区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93人,来自培养单位的两院院士和科研一线的优秀研究人员承担集中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有775人,院外兼职教师达到527人。

  200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党组作出了“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研究生院”的决定,原管理干部学院的干部培训、成人教育职能以及192人的队伍,均并入研究生院。至2004年12月底,仅用一年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两院从组织机构、政策机制到人员队伍的有机整合,整合后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作为导师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从2004年起,研究生院开展导师、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制定培训规划,编写培训教材,按研究所、地区、学科等不同方式,举办上岗培训和高级研讨班,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同时,研究生院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的青年科学家小组或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活动,大力推进横向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工作。相继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非法人中心)、中国科学院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教育中心(二级事业法人单位)、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促进了教学科研团队的发展。

  2001年,研究生院获得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的资格,开始启动境外学生招生和全程培养工作,设立了留学生奖学金和港澳台学生奖学金,初步建立了境外学生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截至2008年,共有在读港澳台学生92人、外国来华留学生143人;短期进修生超过500人次;全院共有48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培养境外研究生。

  2001年7月到2008年6月,先后与30多个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签署了19项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协议,举办了7次大型国际会议。共派出585批930人次赴外考察访问、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合作研究;接待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访问团2700余人次;聘请17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外国文教专家80人次。

  2001年以来,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实施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家总体外交政策和战略需要,承办了3期国家援外项目专题研修班,共有13个国家40人参加培训。完成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交办的“中国科学院首届国际科技合作奖专家报告会”、“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外事管理培训班”等任务50余项。

  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研究生院于2004年开始,开发和逐步完善了招生管理、新生报到注册、学籍档案管理等子系统,基本覆盖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业务领域,形成了从招生管理、新生报到、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位管理、就业管理到教师管理的完整教育信息管理链,初步实现了对全院研究生教育基本数据的统一管理。

  为实现全科学院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机制的最大优化,解决“两段式”培养在时间持续性与空间分离性的矛盾,2005年12月,研究生院建立了第一个面向整个科学院开放服务的资源共享平台——“空中课堂”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主要面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全体师生员工,可在线观看流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2008年2月,建成了基于moodle开源技术的“课程网站”。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发展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问题,研究生院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形势,及时向院党组提出了建设新园区的请示建议。2003年12月,中科院批准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园区规划建设汇报纲要》。2004年3月,国务院原则同意中科院在雁栖湖建设研究生院新园区的规划。该项目成为中科院建院以来的最大建设项目。2005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复新园区建设项目建议书,批准建设用地规模约1300亩(含预留225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总投资9.7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1亿元,银行贷款2.7亿元,中科院自有资金1.98亿元。2006年12月2日,在怀柔举行了新园区建设的奠基仪式。2008年9月,沟通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新园区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16亿元。新园区建成后,将能够满足1万余名研究生正常的教学、生活和科研活动。

  为了满足研究生(尤其是参加集中教学学习的研究生)对加强实验课教学的迫切要求,改建了原有的基础地质学、生物化学、植物形态学、物质结构与性能分析、光谱与色谱分析、化学计算、计算机网络与嵌入式7个教学实验室。与国际知名信息公司路透社、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中科院-路透金融风险管理联合实验室。新建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高等物理、固体地球科学、化学合成与分离基本技术、分子科学与工程6个教学实验室。

  2004年,院长题写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校训,凝练了全院师生的办学理想、治学追求以及研究生院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文化精神。为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研究生院成立文化建设委员会,制定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开展“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中科院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等项目的研究,探讨创新文化理论,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在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研究生院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2003年,院长、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截至目前,“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已举办70余场报告,涉及教育、科技、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主题。2005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研究生分会。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各教育基地和培养单位组织的“小洪山论坛”等富有特色的科学文化活动,吸引了全院师生的积极参与。博士合唱团、创业者协会、志愿者协会、研究生剧社、研究生记者团等2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截止目前,研究生院已经形成了北京集中教学园区与各培养单位紧密配合,各级党团组织、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体系。

  研究生院还编辑出版了科学系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录》,举办 “建设与发展论坛”;建设校史馆,立体展现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发展史;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创办新闻网,全方位、动态性地反映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最新进展;加强科苑星空BBS网站建设,为全院研究生提供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主办《自然辩证法通讯》、《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内部刊物《研究生院》杂志,加强研究生院教育教学和实践交流。

  2008年5月10日,在北京举行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题为《以人为本 创新教育 服务国家》的重要讲话,阐述了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念。发表题为《回顾光辉历程再创崭新业绩》的讲话,回顾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57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研究生院成立30年来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进行的探索、实践及取得的卓越成就。通过建校30年校庆活动,对研究生教育事业进行了认真梳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昭示了研究生院在新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建设发展中的开创者、先行者、主导者的历史地位,展现了新世纪以来研究生院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推进了“共有、共治、共享”新研究生院的共识,增强了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战略目标的信心。

  研究生院的发展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1993年,国务院副总理视察研究生院对研究生院的办学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98年,国家主席参加研究生院20周年校庆,并题词:“科教兴国 人才为本”。

  三十年来的办学教育实践证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同步进行,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创新实践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科技创新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和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最大的特色与优势。这一特色与优势,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正如所要求的,中国科学院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工作是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做出创新贡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教育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实践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将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建院二十周年画册(1978.9——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