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日应牢记邦交正常化初衷以史为鉴天博官方网站
2017年8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代表日本方面致贺词。原国务委员、中日友好协会会长,日本原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出席会议并分别作基调报告。外交部部长助理孔铉佑、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等中外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中日双方友好人士、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等150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王伟光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永远都搬不走的邻居,过去的45年,中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经历了复杂的波折和极为严峻的考验。中日关系45年来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得益于邦交正常化之初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得益于中日两国一直坚守和平、友好、合作的战略大方向,并常年坚持不懈、扎扎实实的努力。我们今天纪念邦交正常化45周年,就是为了加强发展两国关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重温邦交正常化的初衷,为了脚踏实地的推动中日关系更好地发展,唯其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王伟光院长对中日关系的现状作出了深刻分析:“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来,随着国际和地区格局的深刻演变,中日两国各自的发展变化,在机遇不断增多的同时,中日关系也一度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危险境地,两国间政治互信缺失、国民感情薄弱等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究其根源,在于日本国内某些人和某些势力顽固坚持错误的历史观,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的快速发展,忘记了邦交正常化的初衷,动摇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言行不一,不讲规矩,不顾两国关系大局,企图渲染‘’以捞取个人和个别政治势力的政治资本。对此,中方始终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在保持冷静克制的同时多方努力,促使日方与我相向而行。在新的历史时期,双方应该认识到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日双边关系的外溢效益日益凸显,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关系两国人民福祉,更是亚洲和世界之幸事。”
王伟光院长还就发展中日关系提出了推动中日关系稳定改善和发展的总规矩。即从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在“信”、“实”、“合”三个字上下功夫的重要观点。“信”即政治互信、诚实守信。双方应该在维护既有的四个政治文件和四点原则共识基础上增强政治互信;日方应该避免言行不一,在历史和上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中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是道德底限,《易经》中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不讲信用的政治家不会有好下场,希望日本国内某些人和某些势力能够认识到言行一致对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实”即脚踏实地、重在落实。双方应该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打折扣地落实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正如习主席所强调的,希望日方把改善中日关系的意愿更多体现在政策和行动当中。
“合”即务实合作、创新合作。双方应该创新经贸合作模式,探讨中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可行性方案,拓展在文化、媒体、青少年交流等多领域的合作基础,增进民间友好。日方应该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利用好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只要中日双方不忘邦交正常化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初衷,重信守诺,脚踏实地,中日关系就一定能化危为机,得到稳定改善与发展,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合作机遇。
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在基调报告中分析了两国关系走过的风雨历程,“45年来中日关系成就显著,但发展历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走过不少弯路,遭遇过十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两国间一些深层次问题趋于突出,加上日方在有关敏感问题上采取错误举措,导致中日新老矛盾集中爆发,利益碰撞更加激烈,两国战略互信明显缺失,国民感情降至低点。近年来,一些双边矛盾还呈现外溢趋势,突出表现为日本在国际场合炒作南海等问题对中国进行牵制,两国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竞争面突出”。会长进一步指出:“中日关系45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反复揭示了几条重要道理,值得记取。一是要牢牢把握中日和平友好的正确方向,双方秉持和平友好初心,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二是要坚定维护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体现在中日间四个政治文件上,其核心是两国领导人就历史、台湾、等重大问题达成的重要共识和谅解。要确保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就必须重信守诺,切实按照原则和规矩办事,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三是要始终着眼大局排除各种杂音和干扰。应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而偏离正确发展轨道,确保两国关系安全、健康运行。”
会长还提出双方推动中日关系朝着正确方向改善发展的努力重点:“第一,树立正确认识,增进政治互信。双方可以抓住今明两年重要契机,加强对中日关系的顶层设计和高层引领,保持政府、政党和会议交流,开展外交当局、防务安全领域对话,及时就双边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各自内外政策和发展走向进行深入对话与沟通,化解彼此疑虑,防止战略误判,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彼此走地更近,而不是渐行渐远。第二,着眼大局长远,管控矛盾分歧天博官方网站。中日关系既有历史纠葛,又牵涉现实分歧。历史和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今年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敏感年份,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迄今承诺,慎重妥善处理历史和。当前东海和存在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和挑战,容易引发不测事态。双方应切实遵循四点原则共识有关精神,做好危机管控,共同维护东海和平稳定。南海形势目前已去趋稳降温,日方应顺应南海形势出现的积极变化,为地区的和平稳定多发挥建设性作用。第三,深化经贸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双方应积极推动中日韩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进程,推动区域一体化。“一带一路”是中日开展合作的新平台和“试验田”。亚洲合作离不开中日两国的参与。只有中日携手,亚洲合作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顺。第四,加强友好交流,增进国民感情。这些年中日国民感情下滑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双方应发扬中日民间友好传统,为增进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多做实事,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有效拉近两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距离。”
日本原众议院议长、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河野洋平会长作为著名知华友华政治家在基调报告中重申了他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正确认识过去的历史,希望健康稳定地发展与中国关系的一贯主张。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还宣读了作为国家对日研究智库的“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基本见解”: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二、恪守原则,积累互信;三、经济合作,互利共赢;四、加强往来,和谐共处;五、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六、平等相待,世代和平。
2017年8月27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包含“中日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中日关系从历史走向未来”、“中日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中日地方交流与企业合作”等四个单元的全体大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
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正确看待过去的历史,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责,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中日两国才能携手共进,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国家关系。
二、恪守原则,积累互信。改善中日关系,关键在于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及四点原则共识精神,妥善处理等涉及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双方应客观看待对方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逐步积累政治互信,确保两国关系不偏离正常轨道。
三、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经贸合作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中日互为重要经济合作伙伴,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双边经济交往已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融为一体。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日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未来双方应继续加强财政金融、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旅游和全球产业链及全球经济资源配置等领域的高质量、高水平合作。
四、加强往来,和谐共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交流曾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更需要发挥民间交流的优势和传统,努力消除误解和偏见,进一步加强两国社会、文化、教育及青少年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中日关系赋予新的内涵。
五、求同存异,化解矛盾。中日互为重要近邻,实现邦交正常化45年来,中日两国在各领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中日间也存在东海问题等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通过对话协商,加强风险管控,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六、平等相待,世代和平。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关系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经济政治中心向东方转移的趋势在加强,全球化推动国家利益高度互融,亚洲面临着历史性复兴机遇。中国和平发展、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不仅源自文化基因的天然引领,更是基于对世界大势、时代潮流的科学判断。
总之,今天的中日关系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历史关头,双方更需夯实新形势下两国间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基础,由此开创健康稳定、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新阶段,造福于两国人民,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