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高端论坛(2024)成功举办
3月23日上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高端论坛(2024)”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经典阐释学”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科联的有关领导受邀参加会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全体所处级干部、相关领域100余名科研人员及众多高校师生参加会议。
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冷文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崔占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伟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鲁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奎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市委讲师团团长肖峻峰主持。
开幕式后,进行主旨演讲环节。主旨演讲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鲁亚主持。
以二十八条论述勾勒了阐释论的提纲,认为阐释论是精神科学的存在论与方法论,融摄知识论与价值论,在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大步前进的阐释处境下,为构建知识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辅助的宏大阐释观提供有现实批判意义的可能方案。
以“从诠释学到中国经典阐释学中国式哲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为题发表演讲,提出阐释学是根据当代哲学诠释学的阐释概念而进行的中国重构,并强调中国经典阐释学既不同于传统经学又高于传统经学、既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又高于西方诠释学,有望在未来的世界哲学舞台占据一席之地。
以“阐释学与建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途径”为题发表演讲,认为阐释学具有一种本体论地位,是在解释人如何存在的一种方式。共同价值来自共同体的实践,也说明实践也具有阐释学性,阐释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这种实践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是发生在时间性、历史性和实践性视域中的价值创造,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价值主体性,同时也要通过主观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走向物质实践,才能实现共同价值的真正落实。
以“历史中的经典及其意义”为题发表演讲,讨论了历史中的经典及其意义,指出经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沉淀和前人思维成果的凝结,是以智慧为内容,从整体上理解现实世界。在中西文化的互动中,“学无中西”要求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之下反观和理解多样的文化传统。现代社会重新关注经典是化解当前困境的可能途径之一,经典可以引导人们摆脱信息、技术的支配,回归智慧。
以“古典学的东周形态:经典诠释家族相似概念及其实践”为题发表演讲,认为作为中国古典学大传统的儒家经典诠释学,在东周时代已经开始建立并延展,而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在同儒家的竞争中,也建立了自身的经典诠释家族概念,比如传、解、说等,并进行了各种实践。
以“探寻中国古典学建构的第三种路向”为题发表演讲,认为古典不意味着是一种历史遗物,而是一种创构性的观念,与我们当下处境交织在一起。这种路向与中国古典学之中“心解”相契合,我们要重寻古典学的人文精神,重视精神性的理解,思接千古,直面经典。
以“论中国经典诠释意识的现代性转变”为题发表演讲,通过探讨经典诠释意识的现代性转变及其实现方式,提出要让中国的诠释学谈说哲学的根本和普遍问题,拥有全球视野和普遍性思维,从而为自己在世界哲学之林博取荣耀之地。
下午的学术报告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奎主持。学术报告会主要围绕“中国经典的阐释传统”“西方阐释学的实践范例”“中西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三个议题进行。
在中国经典的阐释传统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霞研究员通过对《老子想尔注》文本、义理的分析,指出《老子想尔注》“托遘”《老子》,将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北京大学哲学系干春松教授以“政治与学术”为视角,辨析了王国维与章太炎阐释实践的差异。以王国维与章太炎的阐释实践的差异性,讨论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以“六经合称”为问题意识,辨析了《礼记经解》的思想渊源与篇章结构等问题,并据此讨论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清良教授从先秦“知人”传统出发,指出孟子“以意逆志”说的本质是与“知人论世”相辅相成的“知人”之法与修养工夫。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教授讨论了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贡献和不足,指出只有正视《论语正义》的得失,才能进一步领会《论语》精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员认为《易纬》对《周易》经传作了详细和系统的阐发和解释,《易纬》与《易经》有着密切关系。
在西方阐释学的实践范例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何卫平教授以《柏拉图的辩证法的伦理学》为中心,讨论了伽达默尔朝着追求存在哲学与实践哲学统一、哲学解释学与哲学伦理学统一的思想发展方向。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俊教授从胡塞尔现象学出发,指出所有理解活动都有其背景和视域这一阐释学特征决定了所有的真理都是一定视域和背景内的价值判断和话语体系。
在中西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方面,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军教授对以中西文论互鉴为视域,从正名、内涵与外延、问题意识与理论视野三个方面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问题作出了阐发。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回顾和分析了逻各斯(logos)的概念史,并从无名与默识的角度对此问题提供了来自中国哲学的视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伟研究员考察和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荀子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关概念,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进一步理解和挖掘荀子“兼知”“壹”等概念的理论潜力提供了一条途径。
24日上午,有四个平行论坛“经学阐释与中国智慧”“儒释道经典阐释与返本开新”“西方经典阐释及其中国化”“中西经典阐释与文明互鉴”同时进行。
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国内各地的杰出专家学者。在这个学术盛会上,与会者就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经典文本、多元的概念框架、各式研究方法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自由交流思想,各展才华,碰撞出了新的学术火花。这些讨论和成果将有助于推进经典阐释学的理论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创新,乃至于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知识交流平台,也为文化多样性与全球思想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坛内容后续将通过学术出版物、视频采访、在线课程、公开讲座等方式进一步呈现,使公众能够更好地接触和理解经典文化,激发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论坛中的优秀成果将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文化产品,使得经典阐释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为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