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官方网站我的专业我做主丨拔尖基地+大院大所培养卓越拔尖人才
2020年9月,依托我校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我校成为入选的33所高校中唯一一所省属高校。
培养基础学科领军人才。大气科学拔尖班坚持“四结合”理念(通识与专业结合、专业与双创结合、科学与艺术结合、本研教育结合),全面推进四化(小班化、卓越化、国际化、个性化)、三制(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两融合(多科融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出追求大气科学梦想,投身气象事业,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引领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领军人才。
打通拔尖学生个性化培养路径。大气科学拔尖班实施跨年级、跨专业、跨校学分互认制度;采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择优推荐70%的同学进行4+5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实行团体导师制,配备院士、国家杰青等名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培养能创新善实践的学生。“中外融通+全员覆盖”,鼓励实现课程定制“全球化”;设留学基金,鼓励学生参加至少一学期的海外高校国际课程或者项目学习。
教学活动特色丰富、成效显著。拥有专用教室,实行小班化教学。大气科学拔尖班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会,曾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面对面交流座谈。定期赴各地气象部门、知名气象科技公司开展各类外出访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班级曾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校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青年大学习”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拔尖班学子在教育部第二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问与猜想”活动中获得全国二等奖。
霍芊伊,2020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导师为王会军院士。在《大气科学学报》上发表一篇论文,以第三作者身份在SCI三区期刊参与发表一篇论文,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使用Python语言编写一款名为“基于PM10的沙尘天气监测评估系统SANDY”的软件。
魏方志,2020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曾获第八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省赛金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特等奖,目前入围国赛,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授权三项发明专利、三项软著。获得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等。
刘逸婷,2021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导师为王会军院士。拥有一作授权专利一项,参加国家级大创一项。曾获国家奖学金、拔尖班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於致宁,2021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二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江苏省决赛三等奖。获校长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标兵、校大学生“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23年,我校“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拔尖班(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旨在培养数理基础深厚、创新能力强、有志于解决数学与行业交叉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有热情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科学创新型拔尖人才。
高起点、高配置,进团队、进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拔尖班学生规模控制在30人以内,实行动态淘汰和增补机制。成立以学院领导牵头的管理团队和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生涯导师团队,全面实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发展。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平院士领衔、一批国家级人才为中坚力量的学术导师团队,本科生即可“进团队、进项目”。支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跨专业、跨院系选修学分;鼓励优秀学生提前修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部分课程,遴选优秀学生进行直博培养。
培养领域内第一梯队的佼佼者。数学与应用数学拔尖班第一、二学年课程学习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目的,第三学年,通过精心设计的方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第四学年在数统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工作。鼓励数学与应用数学拔尖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和建模竞赛,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可独立或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取得比较深刻的科研成果,着力提升数学拔尖班的考研和出国深造率。
2023年,我校“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邬江兴实验班)由中国工程院邬江兴院士指导并亲自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是面向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专业和行业领域,培养比肩国际、领跑国内的研究型、实战型、创新型拔尖人才为目标的计算机创新实验班。
多维选拔、科学鉴才、特色育才。邬江兴实验班以“三重一化”为培养理念,通过创新指导方式、重构知识体系、凝练交叉方向的培养方式着力培养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邬江兴实验班学生可被优先资助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海内外短训,优先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优先参加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科研训练项目,以更高比例评定校级奖学金等。
201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强强联合,深度探索科教融合机制的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设立了地理资源类、环境生态类、电子信息类三个专业大类,由南信大荣誉学院长望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协同管理和培养。2020年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协同,增设海洋科学专业。
强强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定制化。与国科大共同编制培养方案,联合打造包含科研创新项目、毕业论文(设计)项目、暑期学校项目等在内的“卓越人才系列培养计划”,全过程贯彻科教融合育人理念,科学调减学分,营造自主成长的宽松氛围。邀请院士、杰青等中国科学院大学名师来校联合授课,创新师生双向互选机制,让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进入科研团队,尽早参加科研项目。
强化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全过程的浸润熏染”“全方位的引领表征”来传承和弘扬以“家国情怀、追求卓越,求实创新”为核心内涵的“长望精神”。立足学业基础,夯实培养过程,强化竞赛引领。强调实践育人,锤炼担当作为,深入开展“荧光棒”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及各类科研创新活动。长望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学生2022年获校级以上奖励1212项,省级以上奖励428项。
其中2020级地理信息科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1班被评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班级22名成员英语四级通过率100%,英语六级通过率90.9%,计算机二级通过率100%,平均加权平均分86.9分,平均综测分90.2分。班级人均获奖11.1项,其中省级及以上奖项人均2.3项,主持省级及以上项目3项,校级项目5项,有专利等成果4项。总志愿时长1324小时,人均60.18小时。班级参与学生工作21人次,其中12人次担任校、院学生组织负责人。
截至2023年6月,国科大联培班已毕业学生494人,共计309人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及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升学深造,其他同学入职华为、三星、中信银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在各行业崭露头角。
郭志宇,2022届信息工程(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学生。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校青年五四标兵等多项奖励及荣誉,推免中科院计算所深造。
刁晨昊,2022届电子信息工程(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学生。获第十二届蓝桥杯全国一等奖、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等;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申请三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现就职于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
沈文睿,2022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学生。以第一作者在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担任长望学院团委副书记,获评团学之星、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天博官方网站1,推免至北京大学深造。
张沁旖,2023届通信工程(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学生。发表SCI论文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3篇,授权专利1项,申请省、校级大创项目各1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曾任学生校长助理;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毕业生,推免至复旦大学深造。
南信大文科建设又有大动作!今年九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科联培班即将招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开展合作,发挥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和科研支撑作用,联合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全面深化科教融合探索,着力提升育人质量。
本硕博一体化,社科名家领衔。南信大-社科大联培班首批招收金融工程、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法学4个本科专业,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本科生培养工作。同时,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等研究生专业,双方联合培养硕博学生。
硕博培养全程实施“双导师制”。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南信大开展学习,优秀研究生将有机会被选派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在联培班的讲台上,将会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咖”们与联培班同学面对面指导授课。
立足江苏、服务江苏,共建“江苏研究院”。南信大还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组建成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江苏研究院”,立足江苏、服务江苏,深化合作内涵,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双方将配齐配强工作团队,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优化体制机制,把江苏研究院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学科创新高地和智库服务高地。
素材来自教务处,社会科学处,大气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安全学院,长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