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官方网站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简介(1)——最大的享年107岁
截至2024年3月8日,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694人。他们虽已离开我们,但他们的精神永存,我们的幸福生活中依然凝聚着他们当年的努力,他们不该被遗忘。
从今天起,我们将分期介绍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今天是第一期,介绍8名院士(以姓氏拼音为序)。
保铮(1927年12月1日—2020年10月21日),江苏南通人,中国党员,中国雷达技术领域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学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
保铮1948年9月进入南通学院纺织科学习;1953年毕业于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同年留校任教,先后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院长;1984年至1992年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20年10月21日在西安逝世天博官方网站1。
鲍文奎(1916年5月8日—1995年9月15日),生于浙江宁波。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植物多倍体遗传育种创始人。曾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建立禾谷类作物多倍体实验室,探索谷类作物多倍体育种。因当时国内禁止摩尔根遗传学,多倍体育种工作被迫停止。后调北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鲍文奎主要从事同源四倍体水稻和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遗传育种研究。坚信“新物种可以通过多倍体途径飞跃产生”的理论,采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培育新作物,改良现有作物的特征,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世界上首次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应用于生产,育成的“小黑麦2号”、“小黑麦3号”以及中矮秆的八倍体小黑麦品种“劲松5号”和“黔中1号”在贵州高寒山区和丘陵地区推广。代表作有《禾谷类作物的同源多倍体和双二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与栽培》等。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男,生物学家。生于浙江镇海。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1928年获德国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曾任浙江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贝时璋主要研究包括动物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生、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他以“学科交叉”理念创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他组织开展了“核试验放射性本底自然监测”、“核爆试验对动物本身及其远后期辐射效应监测”、“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为中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毕德显(1908年12月21日~1992年1月12日),山东平阴人。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电子学界中最早进行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中应用的研究者。
1934年,毕德显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留校任教;1939年,在昆明清华大学任无线年,从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硕士毕业;1944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博士毕业;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9年,任大连大学电机系及电信系主任;1952年,调任张家口军委工校工作;1961年,任重庆雷达工程学院副院长,1963年,更名为通信兵工程学院后任副院长,被授予大校军衔;1972年,任重庆通信工程技术学校副校长;1978年至1988年任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毕德显长期致力于国防通信的教学、科研的领导工作,培养出大批高级电子技术人才,为中国人民通信现代化和指挥自动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最早创建了雷达工程专业,率先将自动控制技术、脉冲技术、微波技术和检测理论等应用于雷达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为把信息论普及到通信、雷达领域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秉志(1886年4月9日~1965年2月21日),男,满族,字农山,原名翟秉志。河南开封人。著名动物学家,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士学位,民国七年(1918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秉志研究领域广泛,在昆虫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分类学、解剖学、脊椎动物形态学、生理学及古动物学等领域均有许多开拓性工作,对进化理论深有研究,晚年从事鲤鱼实验形态学的研究,系统全面地研究鲤鱼实验形态学,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毕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蔡邦华(1902年10月6日—1983年8月8日),江苏溧阳人,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
蔡邦华1923年毕业于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动植物科;1924年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28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8年任教于浙江大学;1940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3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蔡昌年(1905年8月5日—1991年5月8日),浙江德清人,电力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蔡昌年1924年毕业于浙江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任职于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电气处;1937年—1945年任岷江电厂工务长;1947年,任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工程副经理、石景山发电厂厂长;1950年3月起任职于东北电管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5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蔡方荫(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字孟劬,江西南昌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土木建筑结构学家,生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
蔡方荫1920年考入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1925年在清华学堂土木科毕业,同年,公费留学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学习研究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1928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1930年在美国纽约珀迪和亨德森顾问工程师事务所任结构设计师;1930年—1931年在东北大学任教授;1931年8月—1940年7月,担任清华大学(及以后迁往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1938年5月—1940年6月,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土木系主任;1940年8月—1950年12月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1949年—1951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1951年—1953年在重工业部兵工局任总工程师;1953年—1956年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1963年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63年1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